欢迎大家访问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-官网-交通工程系

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“红色地标云讲解”主题党日活动

作者: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     文章来源:      点击次数:      更新时间:2025-07-28

为充分运用红色资源,厚植家国情怀,让青年党员们把学党史、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,在学做结合、知行合一中开拓进取、笃行不怠。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于7月22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红色地标云讲解”主题党日活动,全体学生党员参与其中。本次活动创新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形式,设置“家乡党史微讲”与“现场打卡讲解”两大板块,为全体学生党员搭建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。

本次活动开始前,支部书记王祈帆老师叮嘱,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,在学史中增强底气、汲取动力、赓续血脉、担当作为,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期盼。

在“家乡党史微讲”板块中,学生党员们倾注心力,带着我们追忆那一段段永不磨灭的党史记忆。或是先烈们直面刀枪时的铁骨铮铮;或是关键历史节点上的抉择与担当,每一则故事都浸润着赤诚与热血,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动人的力量。

在“现场打卡讲解”板块中,学生党员们前往烈士纪念碑、革命旧址等红色遗迹,在这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地方,他们以肃穆之心伫立,跳出书本理论的局限,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直观感受党史脉络。

活动过程中,全体学生党员纷纷积极响应,主动挖掘家乡红色资源及革命旧址的历史细节,查阅史料、梳理脉络来讲解地方党史中的关键事件或具体红色地标的英雄故事,让党史知识从 “被动接收”转化为 “主动内化”,进一步坚定对党的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。学生党员们坦言,通过此次经历,对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。他们深刻认识到,红色基因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,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,理应成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力量源泉。

“用脚步丈量信仰,用镜头讲述党史,用青春告白祖国。”此次“红色地标云讲解”主题党日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,更让青年学子在探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,深化了对党的情感认同。学生党员们纷纷表示,未来将会把这份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,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!

【家乡党史微讲】

1.长汀,著名的革命老区,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。汀州试院,见证了烽火岁月,曾是苏维埃政权活动的关键场所。福建省级苏维埃政府在此办公运转,先辈们在此为革命理想奋斗,商议决策、组织斗争,把革命火种播撒。这红墙黛瓦间,留存着他们的热血印记,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,是研究福建苏区历史、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如今,这里也是长汀县博物馆,陈列着众多革命文物与史料,带我们回溯那段峥嵘岁月。从这些珍贵遗存里,能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、无畏的勇气,体悟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。踏入长汀革命旧址,红墙黛瓦诉说往昔。这里曾是苏维埃政权的阵地,先辈们在此为理想拼搏。看着陈列的史料,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。革命先辈们在艰难中坚守信念,用热血浇灌希望。此次参观,让我深刻领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也汲取到奋进力量。传承红色基因,将先辈们的勇气与担当融入当下,以行动续写时代新篇,是我们的使命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预备党员 陈晓鹏

2.建阳区地方党史浓缩了闽北苏区的奋斗历程。土地革命时期,这里是闽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,1928年中共建阳支部成立,点燃革命火种。1930年,红军在此开展游击战争,建立苏维埃政权,无数群众踊跃参军,仅书坊乡就有300多人加入红军。抗战时期,建阳成为闽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,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宣传和物资支援。解放战争时期,闽北游击队在此坚持斗争,1949年5月迎来解放。建阳党史是一部军民同心的史诗。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扎根群众,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“求真务实、一心为民”的闽北精神。如今,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产业振兴、生态保护实践,正是对革命先辈初心的延续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既要铭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,更要传承他们攻坚克难的担当,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使命,让红色基因在实干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蔡昊天

3.在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,福建三明的崇山峻岭间,清流县曾燃起炽热的革命星火。1930年1月,毛泽东同志亲率红四军第二纵队,自连城挥师入清流,足迹踏过林畲、余朋、沙芜等地,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红色理想。红军刷写的“打倒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党”等标语,如同暗夜中的火把,照亮了民众的心。在清流林畲,一座名为“诒燕第”的古老宅院见证了峥嵘岁月。毛泽东同志曾在此短暂居住、运筹帷幄,这里也成为红军重要的活动据点。在党的领导下,1931年7月,清流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——林畲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。清流苏区由此正式融入中央苏区版图,成为坚实的堡垒。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,英勇的清流儿女踊跃支前,仅林畲一地就曾为红军输送“七担铜”以解军工之困,筹集“千担粮”保障军需。村头那口毛泽东同志过问下修建的“红军井”,至今仍流淌着军民鱼水的深情。作为生于清流长于清流的青年,这方浸染英雄血汗的热土,赋予我双肩沉甸甸的使命。唯有铭记“红旗越过九龙溪”的壮怀,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复兴的洪流,方不负门楣上那颗历经风雨依然鲜亮的五角星——那是我血脉里永不熄灭的火种,照亮我守护家国、赓续荣光的每一步征程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黄荣

4.杉关,位于光泽县止马镇,地处闽赣交界处,素有“瓯闽西户”“闽西第一关”之称。1931年7月,红三军团驻上观某师深入光泽,占领了杉关等地,在此打土豪、分田地,发动群众投身革命。在第四、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光泽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,杉关则是关键所在。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等革命先辈曾率中央红军转战于此,红一方面军、东方军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,一次又一次据关御敌,保卫了光泽苏区、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。站在杉关的土地上,看着那些承载历史的遗迹,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的伟大精神。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这片土地,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铭记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,以家国情怀为动力,努力奋斗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余成志

【现场打卡讲解】

1.初遇德化烈士陵园是小学蝉鸣聒噪的夏日,阳光把石阶晒得发烫。老师指着纪念碑上的名字,说他们是守护这片土地的人。我踮脚望那模糊刻字,风掠松柏的声响,似谁在轻轻叹息。十岁随学校祭扫,听老馆长讲1949年解放德化的战役:三班长陈德明拖着流弹击穿的右腿,爬三十多米炸碉堡,引线烧到指尖仍喊“莫管我”。那时不懂老人为何哽咽,只记风卷松涛似无数人应答。老师说这里沉睡着二十四位英雄,我不懂“牺牲”的重量,只记石阶缝里的野菊被老师别在胸前。二十岁再访,蝉鸣依旧,肃穆漫上心头。重读碑文才知,战役持续七昼夜,最小的战士仅十五岁,遗物只是半块麦饼。阳光穿柏叶,在墓碑投下斑驳影。抚过模糊名字,终懂老师未说尽的话——所谓英雄,不过是群少年,学着前辈模样,在该挺身而出时,挡住了冰冷的子弹。离开时,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擦墓碑,像极了多年前的我们。有些故事,总需一代代用目光和脚步接力讲述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陈贵堡

2.雨丝斜斜掠过林则徐纪念馆的飞檐,我站在"禁毒先驱"的铜像前。青石板路上的水洼倒映着灰瓦白墙,恍惚间似能听见百年前虎门销烟的呐喊穿越雨幕而来。展柜里泛黄的奏折手稿上,"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"的字迹力透纸背。这不是简单的诗句,而是这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人生注脚。玻璃展柜隔绝了时空,却隔不断字里行间的赤诚——那是在闭关锁国的迷雾中,第一个举起望远镜望向世界的勇气;是在鸦片流毒时,"若鸦片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"的决绝。雨越下越大,敲打在纪念馆的玻璃窗上。望着墙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《四洲志》复刻本,突然懂得:所谓英雄,不过是在时代困局中,选择做那个难而正确的人。今日雨中拜谒,不为复刻历史,只为接过那份"开眼看世界"的清醒,和"为国为民"的担当。这雨,像是历史的洗礼,让每一份赤子之心,在岁月冲刷中愈发清晰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陈杭

3.站在纪念碑前,“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平纪念园” 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转身望去,石雕群正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:队员们背着 “三件宝”—— 步枪、棉被、文件包,弯腰穿行在武夷山密林中,有的举枪警戒,有的搀扶伤员,石刻的纹理里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的风雨。沿着步道前行,队员名单墙映入眼帘。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墙顶排到墙根,有的字迹已有些模糊,却个个重若千钧。这些名字背后,是 4000 多名太行、太岳儿女的青春与生命,他们中有的牺牲在南下路上,有的长眠在闽北大地,名字或许会被岁月侵蚀,但精神永远鲜活。身旁的南下路线图铺满整面墙,红线从山西出发,蜿蜒穿过河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六省。3000 多里的征途上,每一个红点都是一场战斗、一次突围,路线图上的折痕,恰似他们踏过的千山万水,见证着 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 的坚定誓言。走进宣传长廊,老照片与文字解说交相辉映。这里不仅复刻了王毅之那只磨损的搪瓷缸,更展示着他带领群众修水渠、建学校的场景。长廊尽头,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” 八个大字格外醒目,这正是长江支队精神的最好注脚。正是这样一群人,用血肉之躯筑牢政权根基,让红色基因在闽北大地深深扎根。名单墙上的名字、路线图上的征途、长廊里的故事,都在诉说着 “舍小家为大家” 的深沉家国情怀。如今的太平盛世,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,用生命守护住的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唯有将这份精神融入血脉,在各自岗位上续写奋斗篇章,才不负 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 的期许,让家国情怀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滚烫。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余程铭

4.站在闽清县洋桃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。这座丰碑不仅镌刻着革命先烈的英名,更铭刻着一段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壮丽党史。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,闽清成为闽中游击区的重要战略支点。在党的领导下,洋桃地区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:黄孝敏烈士,闽中特委委员,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,他大义凛然地说:"头可断,血可流,革命意志不可摧!"1937年英勇就义时,年仅29岁。刘突军烈士,闽中游击队负责人,在1938年的一次突围战中,为掩护战友转移,他高喊"共产党员跟我上",最终壮烈牺牲。还有那些未能留下姓名的英雄们,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解放的长城。据党史记载,在洋桃地区,曾有30多位地下党员在抗战期间被捕,无一人叛变,全部英勇就义。每一次瞻仰这座纪念碑,我的内心都激荡着深沉的家国情怀。先烈们抛头颅、洒热血,为的不是一己之私,而是民族的解放、国家的富强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不仅要铭记这段历史,更要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。无论在什么岗位,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,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。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,以实干担当告慰英灵,用奋斗青春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!这,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先烈最好的告慰,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!

——交通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翁庭城

初审:韩嘉艺 复审:黄雪媛 终审:孙华

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-官网交通工程系 版权所有

学校地址: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金山路140号 (天麟校区)  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海瑞路1号(江南校区) 邮编:353000 联系电话:05998461906